伊JE网 » 宝贝成长 » 生长发育 » 新生儿 » 新生儿能力与潜能开发
新生儿能力与潜能开发
上一篇:新生儿期的家教      下一篇:新生宝宝的小秘密
    记者:去年,我曾就"2049计划"采访过您,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2049计划又有什么举措呢?

      程淮:新千年伊始,2049计划在全国十余个城市进行了从新生儿开始的新千年宝宝义务跟踪指导行动。2000年元旦零点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世纪婴儿张一明和姚雨凝就成了我们义务跟踪指导的对象。
      记者:在电视里,我们看到您给刚刚出生不久的世纪婴儿张一明做能力测试时,看到一些"惊险动作",如小一明用一双小手紧紧握着您双手食指,在空中悬吊了几秒钟,令人惊诧不已。我们想知道,出生后28天内的新生儿究竟有哪些能力呢?

      程淮:每一个正常的新生儿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新生儿不仅能听会看,还具有惊人的运动本领和社交技能。

       首先是看的能力:包括注视能力和追视能力
    人的眼球结构就像一只照相机,新生儿的最佳视距(聚焦处)是20厘米,看得最清楚。他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尤其是父母慈爱的笑容。当母亲给孩子哺乳时,母子对视时的视距正好是20厘米左右,当亲子对视时,孩子就会紧盯着母亲的脸,特别是眼睛,好象打开了他心灵的窗口,与你一见如故。婴儿还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应从新生儿期就开始。
      我跟踪过一位女婴,51天时注视靶心图长达15分钟,前8分钟竟没有眨眼睛。引导追视能力可用一个系着线绳直径约10厘米的红色毛线团(或20(20厘米的黑白分明的靶形图)在孩子眼前,让孩子先看到毛线球或图谱,然后以每秒钟7-8厘米的速度做弧形移动,这样孩子的眼睛就会跟着物体或图转动,而且能追踪90-180度。

       人的大脑有12对脑神经,其中有3对是管理眼球的主动运动的。眼球的主动运动可向大脑传递信息,因此眼球的主动运动(追视),本质上是对大脑进行按摩。
    其次是听的能力:让孩子仰卧,成人一手托着他的头颈部,一手托着他的臀部,当孩子父母距他耳朵10厘米处呼唤他的乳名,宝宝就会转过头来,看着成人的脸,这是对声音的定向能力。
    新生儿的运动能力更是令我们吃惊。如:
    (1)爬行反射:让新生儿趴在床上,用手抵住他的两脚,婴儿可趁势向前爬行。
    (2)行走反射:扶婴儿腋下光脚板直立在床上,他就会一步一步向前走。
    (3)游泳反射:在水下分娩的婴儿,可在水中游来游去不会呛水。
    (4)牵拉反射:成人将两食指放在婴儿掌心,能立即感到手指被婴儿攥紧(抓握反射),检查者可借此突然将婴儿提升在空中停留几秒钟等等。

       新生儿还有惊人的社交本领,如:模仿成人吐舌头。让成人与孩子面对面,视距保持在20厘米,成人先将舌头伸出来几次,让宝宝注意到成人面部的变化,成人可每20秒钟伸一次舌头,一般伸6-8次,待20-30秒钟后,孩子开始时将小嘴一张一合,慢慢地也会把小舌头吐出来。心理学把婴儿的这种行为称为"同步模仿"。

       大约25天,孩子就会"逗笑"。即你逗他才笑,而不是睡梦中自我感觉良好而微笑。逗笑是他对你的音容笑貌和逗引的动作进行综合分析后的一种主动的反应,代表着孩子最初的智力萌芽。
    新生儿自理能力的突出表现的是他可以学会"识把"。一般在20天左右可以学会听"嘘嘘"声和用"把"的姿势形成条件反射排大小便。
    总之,新生儿能力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可以和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因为它为我们从新生儿起就开发孩子的身心潜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怎样开发新生儿的潜能呢?

      程淮:可从五大领域,即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言语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

    1. 大运动能力:
    (1)头部控制。母亲喂奶后,把婴儿竖直抱起来,扒在母亲的肩膀上,给他拍背。一方面让婴儿打嗝,排出胃内的气体,以免婴儿睡下后打嗝引起吐奶;另一方面母亲用手轻轻托住婴儿颈部及后脑勺,让婴儿头竖直几秒钟,锻炼他控制头部的能力,一天至少练7-8次。也可以让婴儿趴在大人的腹部或直接趴在床上练抬头。

    (2)抵足爬行。在两次喂奶之间或洗澡之前,让婴儿趴在床上,大人用手托住婴儿的足底练爬行。一天练1-2次。1次爬4-5米远即可。
    (3)走猫步。这项训练家长最好先经过专业培训,学会扶持孩子头颈部的方法后再训练习。
    (4)做按摩操。

    2. 精细动作--手的灵巧性

    (1)发现手
       首先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手。因为只有发现了手,他才可能使用手。你可以把一只带黑白条纹的袜子套在孩子手上,抓着他的手臂使手在他眼前晃动,并反复对孩子说:"手、手、手"。

    (2)抓握各种东西
       要让孩子抓握各种不同质地的东西,如哗铃棒、小布条、大人手指、海棉条、洗干净的芹菜根等等,让孩子对不同物体进行充分地感知。千万别给孩子戴手套,否则会剥夺孩子的触觉学习。

    (3)手指按摩
       要经常给孩子做手指按摩操,对手掌、手背及每个手指都进行按摩,尤其是指尖,每天1-2次,每次按摩几分钟。

    3. 认知:

    主要是视听训练。(1)注视:拿一组3-4组(20(20厘米大小)黑白分明的复杂图案在距离孩子的眼睛20厘米处让他注视,当孩子眼睛离开一张图后再换一张,每天安排2-3次看图时间,训练孩子的注视能力,并记录他注视的时间;(2)追视:移动带响声的色彩鲜艳的玩具让孩子追视,方向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及环形移动;(3)听觉训练:让孩子听不同种类(音乐、敲击物体的声音等)、不同方位(左、右、前、后)以及来自不同距离(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的声音,可以训练孩子的听力及定向能力。

    4. 言语: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和孩子养成说话的习惯,说什么呢?第一,是爱抚性谈话,要与家长面对面,让他看着你的表情和口形,至于谈的内容,谈什么都行,如"宝宝醒了,睡觉梦见妈妈了吗?睡得好香啊"等等,这里,关键是爱抚性的语气和语调,而不是内容。第二、要做说并行,即你给孩子做什么,你就说你正在做什么,如给孩子洗脸时,就说:"宝宝,妈妈给你洗脸……"孩子就像录音机一样,他会把大人平日不经意说的话都"记录"下来,等稍大一点,他又像录音机被打开一样,把大人教给他的话"播放"(复述)出来。如果不给孩子"输入",将来"录音机"打开时,语言就会很贫乏。

    5. 社会行为:

    只要宝宝乐意,你就要对他多搂抱、多抚摩、多说话、多逗笑,这不仅能让他充分享受你的爱抚和无微不至的照料,更主要的是这些触觉的、动觉的、平衡觉的、听觉的、视觉的综合刺激,对宝宝需要刺激的大脑,提供了发育的营养素。应当使宝宝的脾气与您的个性倾向和您给他提供的养育环境产生"良好匹配"。对于一个安静型的孩子,你就能采用"按需"哺乳的时间表,让宝宝自己规定时间;要经常主动检查他的尿布,对他的哭员要格外注意找到原因及时排除;要给他更多的视听刺激和抚摸、搂抱,提高他对环境反应的每天敏感性。对于一个活泼型的不易形成生活规律的孩子来主,你就要根据自己和孩子的需要,制订灵活的作息时间表。对他的哭声要作出及时的反应,他的尿布一湿,就要给他调换;要给他适宜的视听刺激和更多的爱抚,音乐的节奏也要舒缓些,保持室内温度均衡,避免明亮的光线和喧闹声等等。
    记者:从新生儿开始对孩子进行潜能开发,是不是拔苗助长呢?比如给孩子引导出牵拉反射,让他悬吊在半空中,让人感到很担心。
    程淮:所谓潜能是人类遗传所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开发新生儿的潜能,是开发新生儿本来就拥有的潜在能力。研究表明,0-3个月的婴儿共有73种无条件反射,象牵拉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和爬行反射等就是其中的几种运动反射,是婴儿与生俱来的运动本领。研究证明,无条件反射不仅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自然前提,而且在婴儿早期发展中有心理学意义。它们具有维持生存、防御危险和探索世界的功能。比如,牵拉反射,就象好我们的老祖先森林古猿两手臂吊在树上一样,这是原始的生存能力。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对新生儿能力进行检查,是了解新生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之一,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或担心的。遗憾的是,有关新生儿潜能开发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只掌握在少数跨学科的专家手里,没有普及到大众中去。
      记者:据说新生儿拥有的一些无条件反射,如行走反射等,在出生3-4个月后就会自然消失,那么让新生儿走"猫步"是不是没有用呢?

      程淮:研究发现,这些在出生后3-4个月就会消失、但是有适应环境功能的反射活动,在自然消失前若进行适当的练习,这些无条件反射就会变成随意的行为,并将促进婴儿的动作及智能的发展。

       早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两位科学家泽勒佐和科布尔就曾做过实验研究,他们将24名新生儿分成4组,其中积极练习组在婴儿出生一周到第八周每天4次,每次3分钟练习"行走",结果这些婴儿平均10个月时就会行走。他们认为,从出生到第八周,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是行走反射能完整地从反射行为转变为随意行为。而这种随意行为,能使婴儿"产生更大的活动性"。我们的追踪研究表明,由于经过行走反射练习,婴儿的大动作发展较快,许多婴儿较早学会的爬行和直立行走,那些本来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现在就近在咫尺,伸手就能抓到,这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就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说,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给新生儿进行适当的运动练习,并不是什么拔苗助长,而是顺应了孩子的发展要求,对其身心潜能进行的适时开发。

       此外,我认为让孩子从新生儿开始做行走反射,是发展婴儿运动能力,培养健身习惯(这是终生受益的习惯)的第一敏感期。当然,这里有一个"自动终止规则",即孩子和你都感到不适的时候,应适时终止练习,待以后再尝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发婴儿潜能对其进行教育环境的"刺激",应做到"丰富而适宜"。必须在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我们在全国举办2049计划幸福泉宝宝潜能开发俱乐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得到有资格的专业人员的跟踪指导。目前,2049计划已在北京、天津、福州、成都、石家庄、长春、南昌、太原、西安等十余个省市展开。
      记者:有人认为,婴儿迟早总会走路的,让婴儿早点学会走究竟有什么价值?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程淮:尽管每个正常婴儿迟早都会走路,但早一些学会走路,便完成了进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直立行走。况且,会走路也是有能力差异的。同样会走路,有的开发出了运动潜能,成为健步如飞的运动健将,而有的却是弱不禁风的人。众所周知,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一环扣一环,从抬头、翻身、坐、爬到直立、走、跑、跳,形成了动作发展的一个个阶梯。一步领先,便步步领先。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发展(如会走路)的生理学价值,二是动作发展的心理学意义。

       诚然,每个正常的孩子迟早总会走路的,就动作发展本身来说,前提学会行走,似乎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正如美国儿科医生格赛尔在本世纪20年代曾做过的一个经典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没有提前学爬楼梯的双生子之一,几个月后爬楼梯的本领也赶上了他的孪生兄弟。由此,格塞尔提出了"成熟论",认为婴儿动作的发育遵循着自然成熟的规律,提前训练,实际上等于浪费,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最近有关脑科学和婴儿心理的研究给了我们以新的启示。格塞尔在20世纪初做的实验结果无疑是客观的,但格塞尔仅观察了双生子的粗大动作--爬楼梯的能力,没有观察早几个月会爬楼对婴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没有观察动作发展对脑的结构与功能发展的作用。实际上,直到1997年,科学家们才发现,"人类大脑的实际构造是由出生后的经验而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遗传提供的是基础,生活体验塑造的是精神和灵魂。"受格塞尔观点的影响,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大脑生长到一定程度,婴儿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动作。现在发现,正是运动本身,才刺激了大脑相应中枢区域的生长,促进了脑的成熟。动作发展正是在运动经验与大脑生长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

       当给新生儿引导行走反射-走猫步时,大脑通过触觉、位置觉等进行学习,从而逐步建立起对扶走的感知经验刺激进行反应的皮质控制系统。当多次练习后,这种先天拥有的无条件反射,就会逐步变成后天习得的运动本领。--只要被扶起来,就会有意识地向前开步走。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动作发展和大脑生长几乎是同步的。1996年,我曾经提出过一种理论观点:神经构建心智发展观,即教育环境的刺激可使脑的微观结构,尤其是神经网络的构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脑的功能-心智能力得到发展与变化,因为结构决定功能。

       研究证明,运动经验不仅能促进脑的生长,而且对心智的发展具有诱导和促进作用。例如:当孩子完成一个动作,如扔乒乓球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球掉在地上乒乓作响,这个结果会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个兴趣又会使孩子重复扔球的动作。这样就构成了"动作-结果-兴趣-动作"的心理行为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动作能力,提高了知识水平,如建立某些重要的概念--圆的东西会滚,硬的东西掉在地上会响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生命在于运动,但人类婴儿运动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运动本身。运动经验对于快速成长的婴幼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促进大脑获得网络化的生长、而且诱导和促进了心智的发展,是婴幼儿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和领航员。
    上一篇:新生儿期的家教      下一篇:新生宝宝的小秘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