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JE网 » 宝贝成长 » 宝宝教育 » 素质教育 » 习惯漫谈
习惯漫谈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许多人讲:“习惯”很重要,你家孩子习惯好好呀,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等。

    的确,习惯很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习惯会决定人的一生。

    有句名言说得好:“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学者周士渊在他的畅销书《知道更要做到》中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习惯”。

    事实上,无数次的事实证明,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这里既有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正确引导、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有孩子自身不懈的努力,

    这几个缺一不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有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是抱怨老师没有把他的孩子教育好,也有家长抱怨社会环境如风气、治安、不良网路等对孩子影响不好。

    其实不然,孩子的成长有它自然的规律,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成气候了,再来教育他,再来纠正他的不良习惯,那时后悔就晚矣。

    记得在小时候,我家小孩和其它几个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他们一会玩玩这、一会玩玩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经常要家长去找他们回来。

    我们发现这个情况后,及时把孩子找回家,

    并且耐心地教育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这很好,以后还可以玩,但要有时间观念,要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和我们要求做的事做好,然后才能去和小伙伴会合,而且玩也要有节制,到什么时候该知道自己回家”。

    经过这样教育了几次以后,孩子知道克制自己了,学习玩乐变的有规律了,实际上孩子从小就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了。

    为这事,有几个同事还和我争议过,他们认为,我把孩子管得太紧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我则认为,孩子从小必须有适度的严格管理,不能像他们那样,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冻着不饿着就行,管就是记起来管一下,让孩子无天无地的玩。

    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之争。即对待孩子的教育,有些人认为要“圈养”、有些人认为要“放养”,而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牵养”。

    在孩子的人生路途上,孩子就像放飞的风筝,家长始终手中要有一根红线,给予孩子适度的关注,并且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在教育学生的理念上,对于“习惯”的培养向来有争议。主要有三个观点:

    一、对孩子习惯的培养要“放养”

    “放养”者认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由天性,人只有在自由中,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才华才得以展现, 即教育要顺应孩子自由发展的天性,让孩子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做事。

    就好比在蓝天白云下,一只小羊在自由自在地吃草,这里水草肥美,羊儿高兴啊,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一切随自己的意愿,好不自在。

    这种方法培养的孩子,往往独立性很强,性格开朗,胆大,能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不会吃亏。

    不足的是,如果对孩子放得过宽,他们往往玩得很野,好的习惯难以养成,有的孩子最后形成无法无天、难以管教的局面。

    二、对孩子习惯的培养要“圈养”

    “圈养”实际上指画地为牢,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始终要严加管理,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成长,必须经过后天的严格教育, 人不可能天生就是天才,人才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经过艰苦的磨难,才走向成功的;

    人只有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才有大的造化、大的作为。

    因此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始终处于领导和管理者的位置,对孩子严加管束,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把握之中。

    就好比羊圈中的羊,在那个家中,羊有吃有喝,有人管,就是没有自由。

    这种方法培养的孩子,往往能循规蹈矩,为人谨慎,不善人际关系,老实可靠。

    不足的是,孩子如果被家长和老师管得太死,极易形成忧郁的性格,胆小怕事,无所作为。

    三、对孩子的培养要“牵养”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的结果”, 教育孩子既要顺应他们性格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又要对孩子进行适度的管理, 家长和老师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发展方向。

    孩子就好像是一只正在吃草的小羊,你就是那饱经风霜的牧羊人;

    孩子也像一只正在蓝天上翱翔的风筝,你就是那手拉长线的人。

    用这种方法培养,对家长和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平时要经常关注学生思想情绪的细微变化,及时和他们交流沟通,

    当孩子思想出现滑坡时,你要做他坚强的后盾;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你要给他真诚的鼓励;

    当孩子面临重大抉择时,你要给他当好参谋;

    当孩子获得成功喜悦时,你要及时提醒;

    这种方法培养的人,其性格较好,孩子既有良好的习惯,

    又有独到的见解,为人处世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这样的学生,放到那,你都放心;

    这样的孩子,不论在那,你既放心又开心。
    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用一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在不断的训练和积累中慢慢养成,就好比潺潺细流千回百转,朝着明确的方向,不断汇集形成大江东流。

    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形成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品味书香,能使你知书达理、品味高洁。

    养成读书的习惯,要从小做起。

    孩子咿呀学语之时,就应让他感受书香的魅力。在优美的音乐中,在浪漫的童话里,在离奇的故事中,熏陶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智慧,让孩子觉得朴实无华的书里,有着无数的奥秘。
    读书时光,就好像和历史与现实对话;扶案晨读,就好像心中永远有颗不落的太阳;捧书在手,就好像拥有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孩子爱书读书的兴趣,去主动寻找有价值的书籍,并以此去体念生活,感悟生命。。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家长正确的引导必不可少。

    咿呀学语时,可选择优美的童话故事讲给孩子听,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是挺不错的;

    稍大一点,可以给他看带拼音的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世界寓言名著》等;

    上小学后,有几个类型的书对孩子挺有帮助:

    1.文学名著:《中国上下五千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2、名人传记:《世界名人传记》等;

    3、知识性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中国民间谚语》等,

    4、孩子读五、六年级要为初中的学习作准备:《少儿百科全书》、《21世纪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物理奥秘》、《化学奥秘》等。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家长督促孩子每周写周记或日记必不可少。
    写日记或周记不是记流水帐,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让孩子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积累。

    写日记,不仅是要孩子把每天所见所闻加以记载,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每天的事件发掘有意义的内涵来,加以巩固,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念。

    就好比同样的一朵花,有人认为它花香四溢,馨香无比;有人认为花色艳丽,迷人妖艳。不论你欣赏那一种,你都要亮出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小至做事,大至做人,非常重要。
    如果说好的“习惯”是孩子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么,家长和老师能引起他们主动地学习,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

    即孩子不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能主动学习,自觉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任务,让你不操心或少操心。

    如果是那样的话,那该多好啊!

    有关主动学生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

    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即前面我所谈到的“牵养”,

    但这种“牵养”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

    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

    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可见让孩子主动学习有多重要,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
    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

    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

    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

    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

    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

    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

    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

    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

    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革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

    面对以上的故事和分析,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该有所反思呢?看见自己的孩子没有学习,总是说:某某家孩子好自觉呀,不要人管总在家自己学。

    实际上,这些话很刺伤孩子。要自己的孩子主动学习,

    必须让孩子觉得家长很信任自己,我学习他很放心;

    要让孩子主动学习,必须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让学习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不再空洞;

    要让孩子主动的学习,必须给孩子独立学习、自主完成作业的机会,

    老师和家长不再像“老母鸡”一样,成天围着孩子转,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在不断的犯错中汲取经验,以后少犯错甚至不犯错;

    要让孩子主动的学习,必须让孩子带着问题去主动溶入生活之中,大胆探索,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谱写美丽的华章。

    只有这样,孩子们的人生不再空洞、不再简单。

    让孩子们大胆的往前闯吧,不再犹豫、不再回头!

    不知大家是不是这样理解,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更需要这样的教学。

    把快乐还给课堂,让学习充满温馨,
    把主动还给学生,让学习充满快乐,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学充满智慧,
    把期待还给家长,让孩子充满希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