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JE网 » 宝贝成长 » 时尚妈妈 » 关爱女性 » 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面临尴尬?
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面临尴尬?
    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面临尴尬?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2 日 | 文章来源:沈阳日报

    主题提示:在沈城的就业市场上,徘徊着一群年轻女性的身影,她们单薄的身躯夹在拥挤的人群中,精致的妆容在人流之中隐现,不协调地映衬出她们仓皇、失望的神色。在屡遭求职挫败后,她们踏上各自通往理想高地的小台阶,纷纷选择了未知的命运。
    2005年,沈阳市人事局发布权威数字———今年沈阳毕业生数量大幅攀升,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记者亲身体验了女大学生的求职生活,深入解析她们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抗争,一边是温婉“普华永道要招聘1000名左右应届毕业生;‘蓝色巨人’ I BM校园招聘人数要增加;国内互联网守门大户新浪和搜狐也要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为什么听来是好的,却没有我的份儿?”3月28日,东大计算机系的一位女生愤怒地对记者说。她手中抱着一大摞个人简历,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四年来的各种荣誉。
    2005年3月,她和同学奔波在各大招聘会上。但是,她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面试时看重地位、条件和薪酬待遇,使本来就不愿意找女性职员的公司对她更加冷淡。在东大潮湿的宿舍走廊里,她的身影显得很孤傲,高跟鞋叩地的清脆足音铿锵有力。“我准备考雅思。”求职不果,她冷然说出未来的打算。
    与之相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的一位女大学生心态要比较随性。法官、律师助理和公安边防是她最理想的工作,可是她通过几次招聘和从网上查到的信息得知:这些专业强调聘用男性,而不是女性。果然,从今年2月末,她就开始投简历,投出了一百多封,却都没有回音。
    她也很愿意从事教学工作,可是师范院校男女比例是1∶2,男生成了招聘单位的首选。即使有单位问津,也会面临更多奇怪的问题:是否有男朋友,能否长期出差,短期内会不会结婚,结婚后会不会要孩子?“我的回答如果不使对方满意,就不会有下文了。”她叹了口气说。
    虽然屡次碰壁,她还是很乐观:“也许下一个工作会对性别宽容一些。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就先找一份能糊口的职业,然后立刻备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拿到硕士文凭后还有可能去大学当老师,或者进政府部门。”她也许并不知道这中途会发生什么变故,可是就业的压力,迫使她还要继续将青春投入到各种考试之中。
    这两个性格不同的女大学生,一个反抗,一个承受;然而,她们在相同的困境中却不约而同选择了“深造”,这既是一种光明正大的缓压方式,又是一种理想和现实间的平衡抉择。
    “退而求其次”的灰色地带
    刚过去的3月都被铺天盖地的应聘面试充塞,亲眼所见为找工作奔波的学姐们沮丧的神情,听到她们接连地抱怨性别,这种情绪很自然就传染给低年级的学妹,让她们提前感受“惶惶不可终日”的含义。
    尴尬的处境,改变了许多人对生活的看法。———“白色不再代表纯粹的理想,黑色不再代表凝重的现实。灰色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色,带有理性思考的光辉,虽无华彩,却平淡深远。”这种色彩分析,是鲁美一位女生在几轮招聘过后的人生感悟。3月份,人才中心举办的几次大型招聘会中,在同等条件下,招聘方都选择了男性,而不是她;屡战屡败,她决定冷静一下,重理就业思路。
    幸运的人也有。沈阳师范大学的一位女生,尝过几次招聘会中的性别歧视后,终于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虽然这并不是我理想的选择,但是它给了我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是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的平衡点,这个点对我来说充满了变数。”
    在被采访的许多女大学生中,做出这样中庸之举的人不在少数,这些家庭多数条件一般,父母已经退休或下岗,她们不能依赖“啃老”来生存,只好临时选择自己并不十分喜爱的工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女大学生宿舍都是一个生存模式:每间宿舍八个人,约有一半考研,废寝忘食学习;另一半找工作,累得焦头烂额;还有一些人预备留学。心理上的失衡、自卑、自负困扰着女大学生,加剧了焦灼心态,于是怪圈衍生开来。
    三大原因导致就业败走麦城
    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全市2400多个单位今年的用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有二,一是用人单位需求仍以本科生为主;二是工科毕业生需求量较大。
    记者抽样采访的对象多是符合这些特点的女大学生。但即使在相对有利的形势下,她们仍然败走麦城,到底原因何在?
    从外界因素看,许多公开和隐晦的性别歧视是诱因,包括直接挂牌拒招女性,将女职员年龄控制在某一范围内,探听女性应聘者的隐私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纵容了这些做法,并认为: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女性都较男性逊色一筹。对此,全国妇联曾组织专家学者,讨论如何解决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有人建议要制定“促进平等就业法”,因为我国现行的法律中,虽然规定男女择业权利均享,但实际生活中变相的歧视却屡见不鲜。
    从从业压力看,女性承担的家庭责任大大多于男性,结婚、生育、抚养等人类延续所必须的事项,剥夺了女性工作优势。女大学生恰处于婚育年龄,正被这种阴影所笼罩。
    从学生心理看,大学生的“精英情结”也导致了就业难。据资料显示:2002年,辽西北五市的省级以上贫困县中,升入大学本科的学生有8847人,同年,返回当地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仅为392人。绝大多数人留在城市中。这恰说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的,主要症结还是人才流动不均衡,集中倾斜到了某些发达地区。
    勇敢面对,走出自己的路采访结束,记者将笔记和材料汇总,发现一个现象———被采访者有严重趋同痕迹———她们或考研,或出国,或考公务员,或先就业再伺机跳槽等等,似乎绝少有选择独立创业的。她们拥有相似的理想国,为了攻占这块有限的高地,就决定了这场争夺何其惨烈。
    3月31日夜,记者接到了一位女大学生的电话,她说:自己毕业一年多了,从一家网络公司辞职后,开始创业;现在,她有了一家小型动漫店,每月净收入3000多元,她可以抽出时间到全国各地收集货样,同时遍赏美景。她还自己准备写一本游记,将来动漫店做大,就交给家人打理,自己去尽情徜徉名山大川。她的话语中流露出女性的尊严和喜悦,波动着一颗理想主义的心。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完全可以独辟蹊径,选择一条别样的择业之路。然而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多女大学生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含蓄说:“我会认真考虑。”
    编后
    不要悔,不要怕
    一名女大学生求职不顺利,对母亲埋怨道:“受过高等教育也一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从小轻松愉快混日子,长大了随便找个人嫁了。”
    她的母亲则不赞同这种说法:“上大学,是要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学了这些,你即使淘大粪也会比别人淘得出色。”
    在这里,我们要为这位母亲击节鼓掌。她的话一下点到了大学的本质,既大学并非授你以鱼,而是授你以网。不上大学,你也许会实现吃大鱼的神话,但上了大学,你将学会用鱼网来养活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总有一天,所有曾经埋怨过大学无用的孩子,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想用一句话来鼓励目前遭遇委屈的姑娘们:不要悔,不要怕,要相信如果自己是金凤凰的话,总有那么一棵梧桐树在等待你。在寻找命运的梧桐树途中,不妨先在杨柳枝头上歇一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