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防治妊高症如何下“口”
下一篇:子宫肌瘤“养”大为患
-
乳房疼绝大多数不是癌
多数育龄女性的乳房疼痛跟乳腺癌没有关系,而不引起明显疼痛的乳房疾病更容易被忽视,特别是乳腺癌
不少女性时常感觉乳房部位有疼痛感,时轻时重,时有时无,让人琢磨不透,有不少人为此背上了思想包袱,害怕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其实,约有半数左右的妇女都有此现象,绝大多数都是生理性乳腺疼痛,不用紧张。”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主任刘鹏熙教授提醒,女性出现乳房疼痛,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可麻痹大意,更不要因为害羞而不好意思去看病。应重视乳房的变化,哪怕是极轻微的乳房疼痛,因为乳房疼痛可能是多种乳房疾病的表现,乳腺癌也可出现疼痛。但是经过正规检查不是乳腺癌,就不必过度紧张,适当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主任刘鹏熙教授
乳房疼痛类型逐个数
生理性疼痛
不用太担心
乳腺疾病=乳腺癌?女同胞们对这几个字似乎都很敏感,特别是自己还总时不时出现乳房疼痛的现象。专家指出,疼痛也分好几种情况,有的是生理性疼痛,不必太紧张,而有的病理性疼痛则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生理性疼痛
不用太担心
生理性的乳房痛多与月经有关,月经前一周左右的乳腺压痛被认为是正常的。
青春期乳房胀痛:9~13岁的女孩乳房开始发育,乳头下的乳房组织出现如豌豆到蚕豆大的圆丘形硬结,有轻微的胀痛。初潮后,随青春期乳房的发育成熟会自行消失。
经期乳房胀痛:是乳房疼痛的最常见类型,在所有的乳腺疼痛中约占65%,平均发生年龄35岁。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前3~7天左右出现或加重,月经来潮后逐渐消失或减轻。每月疼痛的程度并不一致,常见为沉重感、胀痛或钝痛或偶然短暂的针刺感。而且伴有压痛性的乳房结节,压迫、活动或用手提物时加重。
孕期乳房胀痛:一些准妈妈在怀孕后40天左右,由于胎盘、绒毛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等,使乳房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常不需治疗。
产后乳房胀痛:产后3~7天常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催乳素的作用,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汁充盈所致。所以产妇应尽早哺乳,有硬结时可在哺乳前热敷并按摩硬结,也可用吸奶器吸乳汁,促使乳腺导管通畅。
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有些女性流产后感觉乳房胀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由于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
性生活后乳房胀痛:性欲淡漠或性生活不和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胀大就不易消退,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
病理性疼痛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胸壁疾患、心脏病、颈椎病、口腔疾患等都可引起这种疼痛,约占乳房疼痛病例的26%。这些病的疼痛常被误认为是乳房疼痛。产生疼痛后应及时检查,但乳房疼痛最常见的病因是乳腺增生,乳腺炎也是常见因素。
颈椎病引起的乳房疼痛:颈椎病会引起乳房疼痛,是由于颈椎退变,颈神经根受累所致。这种疼痛多为慢性,并且是单侧性。疼痛的程度往往和颈部的位置有关,除乳房疼痛外,尚有胸大肌触压痛,以及颈、枕、肩臂部疼痛和不适,X线片上常有退行性病变的征象,而乳房本身无异常表现。
胸壁疾病乳房疼痛:胸肌或肋骨炎症等胸壁疾病也可表现为乳房疼痛,以灼热或牵拉感多见,也可有刺痛,压痛的部位几乎始终位于一侧。
乳腺增生乳房疼痛:不随月经周期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时间,持续时间较长些,这些妇女的年龄多在40~45岁左右,比生理性疼痛者年龄稍大,疼痛的部位局限在乳房,位置比较浅。
乳腺炎乳房疼痛:这种疼痛非常明显,难以忍受,并伴有红、肿、热,多数发生在初产妇产后1~2月内。
精神性疼痛
保持心情舒畅
乳房疼痛也常常与情绪波动、工作紧张等有一定关系。
压力增大导致疼痛:精神也会影响激素分泌和月经来潮,导致乳腺增生等情况。工作太忙,压力加大的时候,不仅会出现月经紊乱,还会出现乳房疼痛。
心里暗示产生疼痛:有些女性“预计”月经前后可能出现乳腺疼痛,往往在那时候就真的出现了疼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和条件反射。所以保持心情舒畅是减少或消除精神性乳房疼痛最好的方法。
检查
年轻女性对乳腺钼靶不太敏感
在治疗乳房疼痛之前,医生会对你的乳房情况作一些了解,如手检、B超或乳腺钼靶X线摄片,然后做出初步诊断。
B超:乳腺脂肪组织多,非常适合超声检查,而且费用低廉,无任何创伤。
乳腺钼靶X线摄片:它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可以发现乳腺增生、各种良性肿瘤以及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可观察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钙化点及钙化簇,是目前早期发现、诊断乳腺癌的最有效和可靠的方式。但这种检查比较适合年纪大的女性,对年轻女性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年轻女性对乳腺钼靶不太敏感,而且有一点创伤,在哺乳之前最好不要让乳腺接受太多射线。
病理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细胞学检查、活估组织检查等,是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其中,细胞学检查包括针吸细胞学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刮片(抹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等,它可以帮助判断是乳腺增生、炎症还是癌症,是定性诊断,非常有价值,但穿刺术会对乳腺有一定的创伤,不过会很快痊愈。
特别提示
刘鹏熙建议,30岁以上的妇女每半年可去专科检查一次,可医生手检或加做B超检查,必要时做乳腺钼靶X线摄片;40岁以上的妇女最好每3个月手检一次,每半年做一次B超检查,每一年做一次乳腺钼靶X线摄片。
治疗
轻度疼痛可选运动性胸罩
轻度疼痛 本身不需要任何治疗,可穿一件适合的运动性胸罩,能较好的支撑乳房,穿上一天一夜,常能缓解乳痛。
疼痛明显 国外常用月见草油进行治疗,约有三分之二的妇女对这种药物有反应,服用约3~6个月,然后停药。停药后约有一半乳痛消失不再出现。
对乳腺增生所引起的疼痛,可根据不同的症型进行治疗 一些中成药制剂有一定效果;对增生较重、囊性增生、疼痛明显、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短期选用一些激素类抗肿瘤药;对明显的非周期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可适当选用非激素性消炎药。
刘鹏熙特别提醒,乳房疼痛不能滥用抗生素治疗,只有乳腺炎所致的疼痛才可应用抗生素治疗。
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区别
乳房疼痛可以是某种疾病的表现,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乳腺增生所致,其疼痛往往是钝痛、胀痛,而乳腺癌常常没有很明显的痛感或者是隐痛。
乳腺增生不是癌,它属良性病变,表现为乳房内条索状、片块状或囊性结节。乳腺增生的结节质地较软,伴有压痛,边界清楚,随月经周期或情绪发生变化,其肿物大小短期内无增大趋势。而乳腺癌的肿块质地坚硬,无压痛,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短期内明显增大,或伴腋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以及乳头内陷、皮肤呈橘皮样改变等。但要注意的是,没有肿块的乳腺增生有时会和乳腺癌同时存在。
生理性疼痛
不用太担心
生理性的乳房痛多与月经有关,月经前一周左右的乳腺压痛被认为是正常的。
青春期乳房胀痛:9~13岁的女孩乳房开始发育,乳头下的乳房组织出现如豌豆到蚕豆大的圆丘形硬结,有轻微的胀痛。初潮后,随青春期乳房的发育成熟会自行消失。
经期乳房胀痛:是乳房疼痛的最常见类型,在所有的乳腺疼痛中约占65%,平均发生年龄35岁。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前3~7天左右出现或加重,月经来潮后逐渐消失或减轻。每月疼痛的程度并不一致,常见为沉重感、胀痛或钝痛或偶然短暂的针刺感。而且伴有压痛性的乳房结节,压迫、活动或用手提物时加重。
孕期乳房胀痛:一些准妈妈在怀孕后40天左右,由于胎盘、绒毛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等,使乳房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常不需治疗。
产后乳房胀痛:产后3~7天常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催乳素的作用,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汁充盈所致。所以产妇应尽早哺乳,有硬结时可在哺乳前热敷并按摩硬结,也可用吸奶器吸乳汁,促使乳腺导管通畅。
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有些女性流产后感觉乳房胀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由于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
性生活后乳房胀痛:性欲淡漠或性生活不和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胀大就不易消退,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
病理性疼痛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胸壁疾患、心脏病、颈椎病、口腔疾患等都可引起这种疼痛,约占乳房疼痛病例的26%。这些病的疼痛常被误认为是乳房疼痛。产生疼痛后应及时检查,但乳房疼痛最常见的病因是乳腺增生,乳腺炎也是常见因素。
颈椎病引起的乳房疼痛:颈椎病会引起乳房疼痛,是由于颈椎退变,颈神经根受累所致。这种疼痛多为慢性,并且是单侧性。疼痛的程度往往和颈部的位置有关,除乳房疼痛外,尚有胸大肌触压痛,以及颈、枕、肩臂部疼痛和不适,X线片上常有退行性病变的征象,而乳房本身无异常表现。
胸壁疾病乳房疼痛:胸肌或肋骨炎症等胸壁疾病也可表现为乳房疼痛,以灼热或牵拉感多见,也可有刺痛,压痛的部位几乎始终位于一侧。
乳腺增生乳房疼痛:不随月经周期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时间,持续时间较长些,这些妇女的年龄多在40~45岁左右,比生理性疼痛者年龄稍大,疼痛的部位局限在乳房,位置比较浅。
乳腺炎乳房疼痛:这种疼痛非常明显,难以忍受,并伴有红、肿、热,多数发生在初产妇产后1~2月内。
精神性疼痛
保持心情舒畅
乳房疼痛也常常与情绪波动、工作紧张等有一定关系。
压力增大导致疼痛:精神也会影响激素分泌和月经来潮,导致乳腺增生等情况。工作太忙,压力加大的时候,不仅会出现月经紊乱,还会出现乳房疼痛。
心里暗示产生疼痛:有些女性“预计”月经前后可能出现乳腺疼痛,往往在那时候就真的出现了疼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和条件反射。所以保持心情舒畅是减少或消除精神性乳房疼痛最好的方法。
检查
年轻女性对乳腺钼靶不太敏感
在治疗乳房疼痛之前,医生会对你的乳房情况作一些了解,如手检、B超或乳腺钼靶X线摄片,然后做出初步诊断。
B超:乳腺脂肪组织多,非常适合超声检查,而且费用低廉,无任何创伤。
乳腺钼靶X线摄片:它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可以发现乳腺增生、各种良性肿瘤以及乳腺组织结构紊乱,可观察到小于0.1毫米的微小钙化点及钙化簇,是目前早期发现、诊断乳腺癌的最有效和可靠的方式。但这种检查比较适合年纪大的女性,对年轻女性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年轻女性对乳腺钼靶不太敏感,而且有一点创伤,在哺乳之前最好不要让乳腺接受太多射线。
病理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细胞学检查、活估组织检查等,是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其中,细胞学检查包括针吸细胞学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刮片(抹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等,它可以帮助判断是乳腺增生、炎症还是癌症,是定性诊断,非常有价值,但穿刺术会对乳腺有一定的创伤,不过会很快痊愈。
特别提示
刘鹏熙建议,30岁以上的妇女每半年可去专科检查一次,可医生手检或加做B超检查,必要时做乳腺钼靶X线摄片;40岁以上的妇女最好每3个月手检一次,每半年做一次B超检查,每一年做一次乳腺钼靶X线摄片。
治疗
轻度疼痛可选运动性胸罩
轻度疼痛 本身不需要任何治疗,可穿一件适合的运动性胸罩,能较好的支撑乳房,穿上一天一夜,常能缓解乳痛。
疼痛明显 国外常用月见草油进行治疗,约有三分之二的妇女对这种药物有反应,服用约3~6个月,然后停药。停药后约有一半乳痛消失不再出现。
对乳腺增生所引起的疼痛,可根据不同的症型进行治疗 一些中成药制剂有一定效果;对增生较重、囊性增生、疼痛明显、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短期选用一些激素类抗肿瘤药;对明显的非周期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可适当选用非激素性消炎药。
刘鹏熙特别提醒,乳房疼痛不能滥用抗生素治疗,只有乳腺炎所致的疼痛才可应用抗生素治疗。
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区别
乳房疼痛可以是某种疾病的表现,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乳腺增生所致,其疼痛往往是钝痛、胀痛,而乳腺癌常常没有很明显的痛感或者是隐痛。
乳腺增生不是癌,它属良性病变,表现为乳房内条索状、片块状或囊性结节。乳腺增生的结节质地较软,伴有压痛,边界清楚,随月经周期或情绪发生变化,其肿物大小短期内无增大趋势。而乳腺癌的肿块质地坚硬,无压痛,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短期内明显增大,或伴腋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以及乳头内陷、皮肤呈橘皮样改变等。但要注意的是,没有肿块的乳腺增生有时会和乳腺癌同时存在。乳房疼痛食疗方
乳腺增生乳房疼痛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痰凝血淤所致。
食疗原则:疏肝理气,清热散结,调冲任。
常用食疗举例:
1.玉米丝瓜络羹:玉米100克,丝瓜络50克,桔核10克,鸡蛋1个,前三物加水熬l小时,起锅前加入蛋花、水淀粉、冰糖调匀服用,每周两次。
2.海带生菜煲:海带100克,生菜100克,姜、葱末少许,用清水先煲海带30分钟,起锅前放入生菜、调料、香油,每日一次。
3.凉拌芹菜海带:海带100克,芹菜100克,姜、葱末少许,海带、芹菜焯熟,捞盘中加入调料、香油,每日一次。
4.夏枯草当归粥:夏枯草、当归、香附各10克,加水适量煎20分钟,取汁加入白粥、红糖拌服,每周两次。
乳腺炎乳房疼痛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胃郁热、乳汁淤积所致。
食疗原则:清肝胃,解毒,通络,散结。
常用食疗举例:
1.蜜汁无花果:无花果100克,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20分钟,取汁加蜜糖服用,每日两次。
2.丝瓜炖豆腐:丝瓜150克,豆腐100克,加水同煲20分钟,起锅前放入姜、葱、香油,每日一次。
4.桔梗赤小豆粥:桔梗、皂角刺各10克,加水适量煎20分钟,取汁加入赤小豆粥中拌服,每日两次。适于乳腺炎化脓期。
5.花粉当归粥:黄芪、花粉各10克,当归5克,加水适量煎20分钟,取汁加入红糖服用。每日两次,适于乳腺炎破溃期。
乳腺癌乳房疼痛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冲任失调,肝肾不足,肝郁痰淤,邪毒蕴结。
食疗原则:应结合在其综合治疗中,不影响正规治疗为原则。
常用食疗举例:
1.蟹壳适量焙干,碾末备用。每次2克,每日三次,黄酒送服。
2.天冬30~90克,炖服。每周两次。
3.穿山甲10克,丹参15克,加水适量煎20分钟,加入白粥中服用,每日一次。
4.蜂房、浙贝、山慈菇、莪术各l0克,蛇舌草、苡米各30克,加水适量煎20分钟,取汁加入适量冰糖服用,每周两次。
预防乳腺癌
少吃肥腻、甜食及腌制品
美国居民每人每日的脂肪摄入量是中国人的2.5倍,其乳腺癌发病率是亚、非、拉美地区的4倍。而日本人吃鱼和含维生素D的食物较多,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最低。研究证明,乳腺健康离不开健康的饮食习惯。
刘鹏熙介绍,预防乳腺癌可以多吃豆类食物、粗粮、水果、蔬菜如大蒜、菠菜、冬瓜、红萝卜、西红柿、海带、卷心菜、芥菜、大头菜、甘蓝、菌菇类等。
至于以下四类食物则要少吃:(1)糖、甜食、糕点如奶油糖、奶油蛋糕、巧克力等甜点;(2)腌制品:咸鱼、咸鸡、腊肉、腊肠、腌菜等;(3)高脂肪食品;(4)油炸食品、烧烤食品。
特别提示
刘鹏熙表示,疼痛的乳房反而容易被查出疾病,因为这些妇女会及时注意并检查。多数育龄女性的乳房疼痛跟乳腺癌没有关系,而不痛的乳房更容易被忽视乳房疾病,特别是乳腺癌。
上一篇:防治妊高症如何下“口”
下一篇:子宫肌瘤“养”大为患